2015年12月5日

No. 91


今天來到一間中型的村校, 相信很多龍友也來過映人像, 甚至有人來BBQ, 玩滅火筒...


雜亂無章的學校枱櫈叠起來反而產生了一種特別的美感.


操場的地上留下了變色的跳飛機.


這個有蓋的操場下雨時也能上體育堂.


在木櫃上有著各項的獎座.


男兒當射窿獎座.


這座鋼琴成了龍友取景的地方.


也是廢墟攝影友不能不攝的物件.


教室的地方, 可一分為二.


廢墟教室.


村校也有電腦室也很不錯了.



最後走到去辦公室的地方, 地上有很多2006年的校務日誌, 估計也差不多荒廢了九年的時間. 一所有鋼琴的學校就算走路遠一點過來, 也是值得的!

2015年12月1日

No. 90


一間三十年代建成的大宅, 主人地位顯赫, 其後把大宅及周邊的地方一拼改建豪宅. 而這大宅聽說亦會改成為超豪私人住宅, 當然改建之後內裡間隔裝璜必定面目全非了, 只是一個沒有靈魂軀殼. 在附近的地盤工程已經如火如荼, 不知那年那天這大宅會動工, 所以在未有大型工程時必須留下最後的光景吧, 之前的工程已經把鐵閘及水池毀掉了......大門油上赤紅色, 正所謂朱門.


大門左右分別是兩個大廳, 設有一個壁爐, 壁爐外框及門窗使用了札實的木材, 大宅荒廢多年仍沒有損毀 (雖然期間有人打理).


大廳的後方有一個很特別的門, 工人可以傳遞食物飲料等東西去大廳, 很方便.


另一邊的大廳設計比較不同, 感覺就是"氣派", 天花的橫樑也是刻上花紋呢!


牆上仍留下1972年7月30日的日曆, 彷彿工人為了紀念屋主搬離大宅的那天, 時間就停了下來. 而掛在牆上的日曆鐵板也是很經典, 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偏廳也很大, 亦有壁爐.


之後沿木樓梯走上二樓, 是睡房的地方, 中央有一個天井位, 日間就算不開窗都有足夠的光線, 實在環保節能.


主人房, 這張床應該是後期加上去的. 


睡房可通往書房(估計), 而房外都設有露台, 可以從這門走出去.



露台海天一色, 眺望東博寮海峽,  躺上來看著日落是件很寫意的事.


另外一些房間已成為工人的乒乓球室,


天台的建築以中式設計.


中式建築部份就是天井位了. 


主座以外, 有一棟是工人的宿舍, 也沒有什麼特別, 最特別就是那個木製的廁所板呀.

這個地方前前後後來了三次, 因此照片的日照位置及色溫也很不同, 哈哈. 或許廢墟就是有這種魔力, 令人一去再去想拍得更好的照片吧.

2015年11月28日

No.89


小學的時期都會有參觀濾水廠的機會, 但都沒有參加, 兩個月之前終於可以嘗了心願到了一座小型荒廢濾水廠, 水務廢墟還是第一次接觸. 建築物寫上HKWW, Hong Kong Water Works 1963的字樣, 而大門亦是傳統英式風格.


內裡的東西已經清空, 或許都荒廢了很長時間. 


這些設施也未見過. 


應該是沉澱池的地方.


等了很久才有陽光呢, 有天然的光才是最漂亮.


從外面看沉澱池的位置.


另一個房間是化合物的處理室, 食水消毒, 加氟, 加石灰粉之類的化合物都在這邊處理.


攪拌器.


由於設施在山上, 所而抽水上來過濾是必須的. 雖然不是運作中, 但也很少機會可以近距離觀看吧.


濾水廠亦備有宿舍, 都是大約是200呎左右的單人房, 因為地方實在太遠, 如果沒有宿舍的話, 上班也必定很痛苦了...

2015年11月21日

No.88


上一章的旅程其實仍有最頂部份, 由於性質不同就分開來寫. 在頂層可看到新舊的交替, 1939年的建築被商業大廈四面包圍, 這裡最終也會被活化, 成為新建築郡的一份子, 同化為商業活動的集中地. 名為"城中綠洲"的計劃會有一萬平方米的商業卻只有一千平方米的休憩地方, 令人很懷疑"城中綠洲"是什麼意思, 反正就是多一個商場吧. 這個頂層原先打算以玻璃設計, 後來因成本關係而否決, 活化後天台是否對外開放仍是未知之數.


由於是辦公的地方, 以住一般人亦不能隨便進出, 有鐵閘關上.


這個是小販管理隊扣押無牌小販的倉庫, 牌上仍有舊市政局的標記, 很有紀念價值!


昔日的辦公室, 現在空無一物.


走過狹窄的走廊可通往其他地方.


所有辦公室也沒有東西, 唯獨這間壁佈板有以前中環的地圖, 可見以前交易廣場對出已經是海了, 現今IFC的地方也是填海而來. 卜公碼碩, 皇后碼碩仍在中環呢! 上方的地圖顯示新中環碼頭在填海中. 這兩地圖, 我認為是有人故意留下來的!


還有一個廚房, 而且很大. 樓下買上來煮, 的確方便到極.


好像去了學校.


這個是更衣室, 不知道是不是小販管理隊還是什麼部門了.


一般事務隊, 即係打雜?


最後到了一些比較大而且英式設計的房間, 相信回歸前可能是外籍人士辦公室. 不過被淘空了的壁爐, 真是有點可惜, 是否拿了去修補活化呢?

2015年11月18日

No.87


自喜歡了廢墟攝影之後, 這個地方一直很想去, 亦曾經在外圍走過很多次, 每次也想不到方法, 能夠進裡面拍攝終於可以一完心願了吧. 典型的包浩斯建築風格樓梯, 左上右落中間分隔開避免了上落迎面碰撞, 美學與實用結合的建築美學或許就是包浩斯風格, 難怪何藩大師都在此取景.


在底層與一樓之間有一個大鐘, 也是一個景點.


大大個1字, 你一定知道上了那一層!


整個街市也分成一個個小石室一般, 共有二百多個檔口.


公平交易的公平號檔口, 天花上還留有舊式紅燈罩的吊燈.


街市當然是包羅萬有, 回教清真食品 / 肉類也有銷售.


再上一層是海鮮魚類的檔口, 設計亦有所不同.


天花油漆脫下來就似一塊塊的腐竹皮!


另一層亦有些特別設計的檔口.


街市中央有通道走往對面. 


另外一個特色就是這個垃圾槽, 可直接把垃圾通到地下的垃圾站, 聽說是全香港第一個地方有這種設計, 之後設計用於公屋的垃圾房.


少數仍能完整留下來的...是作保育用途嗎?


最後在地下看到這個前公務司署的LOGO(反轉), 似乎將會被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