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No. 34


這個村校是附近幾條村一起共用的. 雖然遠離市區, 但遊人出奇地多, 拍攝時還有兩個師奶走進來一起享受廢墟攝影.


校社整體比一般的大, 原因是供應幾條村的學生吧. 很奇怪, 其中一個教室 (圖右下), 已改變為協天宮, 供奉關二哥.


拱形的設計別比較典雅.


教室內只有雜物, 及有一個奇怪的吊燈.


這裡都是雜物, 石油氣罐都有. 

據聞, 這裡好像快給政府做什麼保育了, 廢墟將會消失.

2014年5月17日

No. 33


整個五月份下雨天的時間比晴天的多, 對於尋找廢墟的機會也少了. 今天來的這個地方, 也不是第一次來, 但總有不同的原因走不了整個範圍. 記得上年夏天到訪, 有些山路被山泥堵塞了, 有些地方倒樹封死了, 要由另外一邊上去.  今天一來到, 又下大雨也走不了更深入! 

這個地方是寮屋遺址, 很近附近的公屋. 兩星期的下雨天, 蚊蟲因此特別多, 我成為了午餐吧. 圖中所見這裡寮屋已清折, 可目到樓梯及地台. 


綠配白的階磚二,三十年前應該比較流行.


這個是廚房的煮食台, 右上方是一個洗手盆.


從地台可見, 寮屋宦是依山而建, 有部份台可架空於大石, 有山澗在石邊流下, 如果是打風下大雨, 有山泥傾瀉的危險.


一路上山都是枯葉, 而且很濕滑. 蚊子特多.


沿途可見到剩下的地基.


是個露天的踎廁啊~哈哈.

- 香港廢墟景 -

2014年5月4日

No.32


今天來到這個見報的廢屋, 初時都知道是沒什麼特別, 以到此一遊的心態也不錯. 


馬路口的鬼屋路標, 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吧.


由石階走上正門.


正門左邊是洗手間, 比我家客廳還要大呢.


右邊的可能是客廳, 右下方是一個火爐的位置.


大門正中是這個空盪盪的石室.


屋後面有樓梯走往建築物其他地方.

感覺也沒什麼特別, 很快便離開了, 坐車過來的時間比探索時間還要長啊!

- 香港廢墟景 -

No. 31


今天到達的廢墟是一庭客家定豪宅, 建於三十年代, 屋主當然是大戶人家, 聘了有名的工匠,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 周恩來也住過這裡. 


正門的上方都雕刻了複雜獅子圖案, 還聽聞貼上了金箔, 可見工藝非凡.

_
屋內的左右都有一個露天的小院, 使室內光線充足而且通風也很好. 一貫客家大宅的設計. 



這個地上的石磨經歷了不少歲月了吧.


這個房間的門比較特別不知道是不是主人房呢. 可見門的油漆已褪色, 但隱約可看到晝上了不用的圖案, 而且雕刻的圖案也是不一樣的. 屋來的東西都像藝術品.


還留下了一個木櫃.


其他房間的門也有不同的雕刻, 是工匠人手刻上, 可見當時屋主對家中的設計要求也很高.


從地下的瓦礫看刑每塊磚頭都有油彩和刻上花紋.


屋頂的雕刻也是造工精緻, 經過九十年風吹雨打也絲毫無損.


大宅正前方有一個半圓型的風水池塘.

這個大宅就是一個藝術品, 由於聽說可能會給改變用途, 所以盡快到此一探, 無奈這些未被破壞又沒有給政府"保育"的地方真是太少了. 可以原汁原味欣賞, 比去什麼旅遊地點參觀的客家大宅更加有風味吧.

- 香港廢墟景 -

No. 30


今天來到了一座英式的古老大宅, 天氣不是太好, 一路上都是下著雨, 拿雨傘之餘又要調校相機拍攝, 的確比較麻煩, 所以建築物外觀的照片都欠奉了. 這扇門我比較喜歡, 設計典雅, 上邊有通風口, 加上樓底挺高, 夏天也會通爽.


地下這層沒什麼景觀了, 都是雜物, 應該是附近村民放過來的, 好不容易跨過去進入屋內.


木造的樓梯, 上二樓去. 


大廳正面以紅色作主色調.


三側的則以綠色配襯, 中間放了一張古老的圓枱.


大廳兩則各有一偏廳.


天台的這個建立很有特色, 塔頂設有避雷針.


雖然已經荒廢, 可是水池仍然運作, 是否刻意安排風生水起的佈局呢.

- 香港廢墟景 -